本网讯 3月20日晚,由惠州市科协和惠州市教育局主办,惠州学院科协、科研处、团委协办的2018年惠州科普大讲堂暨惠州学院科普系列讲座之“显微镜技术漫谈”讲座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举行,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刘大禾应邀主讲。讲座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魏晓慧主持,我校科研处、团委、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负责人及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等多个学院的师生代表聆听了讲座。
刘大禾教授认真演讲
讲座中,刘大禾教授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显微镜的重要性、发展史以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他指出,视觉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研究物质奥秘的重要感知手段,而仅凭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的物体毕竟是有限的。显微技术就是为拓展眼睛的能力而发展起来的,显微技术的出现和进步使人类得以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使人类对物质世界不断深入认识。人们通常认为,显微镜只是一种常用、普通、简单的设备,但显微镜从最简单的放大镜到最新的超分辨荧光显微技术,种类繁多,推动科学和技术完美结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多项诺贝尔奖。
在指出人们对显微镜的认识误区后,刘教授详细介绍了显微镜的发展史。他逐一提出了如何观察位相型物体、如何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分辨率、如何保证活体不受损的情况下研究样本结构等问题,并从上述问题出发生动讲述了相衬显微镜、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超分辨的荧光显微技术和冷冻电镜等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核心技术、显微结构和工作方式,并展示了使用显微镜后的效果图。光学显微镜无法观察纳米级的结构;扫描电镜虽可观察表面结构,但分辨率很难达到几个纳米的量级;透视电镜的分辨率可达到亚纳米量级,但无法观察纳米级表面微观结构;电镜对样品有损害而不利于活组织观察……通过介绍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缺陷清单,刘教授引出了一项全新的技术和仪器——扫描隧道显微镜,并对它进行了详细介绍。
师生们听得入迷
刘教授在最后的总结中表示,显微镜的发展集科学与技术之大成,是科学思想通过技术得以实现的结晶,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完美的精神。希望广大青年大学生认真学习,勇于钻研,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取得更大成就!刘教授在互动环节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仔细的解答。
文:古少红 图:陈炜
审稿:周红炜 陈雄辉 审核:金伟 签发:赵日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