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老栏目

【党代表风采展示(四)】肩挑两头担 善作终善成

2019年01月13日浏览次数:1220设置

在党代表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教学科研的主力军,又身兼繁重的行政管理工作,以一颗高度负责的心,履行着对教育事业的诺言……

欧小军(教育科学学院):锲而不舍 勇于担当

欧小军,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现任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学校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广东教育学会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广东教育督导学会理事、惠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广东省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考官。一直以来,他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持和推进“四个回归”,把“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全面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立德树人的水平。

欧小军老师

在教学科研中,他任劳任怨,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不做“只完成教学工作量”的老师,凝心聚力打造教师教育的“金课”,不断提升所授课程的“含金量”,引导学生心无旁骛求真学问,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做学生受欢迎的“四有”好老师,近五年2次被评为校“优秀教师”,1次被评为“教学示范教师”;主讲《教育学》《教育研究方法》《教育政策与法律》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因材施教,进行高质量的专业教育的同时嵌入创新创业知识,增长学生智慧才干,锤炼学生意志品质;在课堂上善于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创新精神,真正让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六个方面有所收获。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教育部课题2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课题5项、广东省教育科研重大课题2项、省教育厅课题5项、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项、校教改项目4项,到账科研经费40多万元;出版专著2本(含合著1本),参编教材1部;在《教育发展研究》《高教探索》《江苏高教》《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现代教育管理》《黑龙江高教研究》《中国高校科技》等CSSCI或全国中文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录多篇。

在行政管理服务工作上,他主管科研、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等工作。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大力推动学院科研管理工作向前发展。2017年,学院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并有3个省部级项目立项,均创教科院成立以来新高;同时在学校层面,他参与了学校创新强校工程、省市共建、转型发展、“十三五”规划研制、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行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创新创业示范校等学校重点重大工作方案、规划的制定,积极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

他表示:“作为一名教育者,让学生能创新发展、全面发展是我的追求;作为一名研究者,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有独到的学术建树是我的理想;作为一名管理者,让教师幸福、促学校发展是我的目标。新时代学校吹响了建设高水平应用大学的冲锋号,我将以不可懈怠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实现学校新时代的发展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闵国新(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奉献

闵国新,男,1974年7月生,汉族,实验师,曾任实验室主任,现任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

自1996年进校工作以来,从事实验室工作近20年,在实践教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建设、学科竞赛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担任实验室主任期间,他一直把实验室安全教育管理放在首位,组织开展了实验室安全应急演练活动,制订并完善了实验室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和条件建设,使实验室工作实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专业实验室等快速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的能力大大提升,2010年被评为惠州学院优秀实验员。

闵国新老师

在抓实验室建设的同时,他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探索形成完善“六个保障”、加强“三支队伍建设”、 抓好“两个结合”的学院学科竞赛工作模式,全院学科竞赛的氛围和成绩有目共睹。两年多来,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在国家级智能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节能减排大赛等7项重要赛事中,共荣获省级以上奖励64项(其中国家一等奖1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7项),学生借助此平台共发表论文12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2件,产生软件著作权8件,有效提升了学院和学校的社会声誉。

在学校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党代会的召开让他感到无比喜悦,又感重任在肩。他认为,我们选择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只有安于平凡、摆正位置,才能有所作为;只有乐于奉献、坚定信念,才能展翅飞翔。党员领导干部更是要牢记党的宗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党性修养和不断学习,自觉增强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希望通过这次党代会,学校能好好总结历史,规划未来,明确目标,清晰思路,谱写我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杨中华(美术与设计学院): 求真务实 不断进取

杨中华,教授,1993年进入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从事专业教学工作,现任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

自工作以来,他始终恪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大学教师标准,爱岗敬业、勤恳认真、关心同志、热爱学生、求真务实、不断进取,获得领导、师生的普遍好评。他认真钻研课程教学,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在思维上的开放性与创造性,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励广大专任教师钻研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多次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竞赛中取得佳绩。

杨中华教授

他坚持“以教带研,以研促教”,非常注重个人科研素养的锻炼,在《美术》《美术观察》《世界美术》《美苑》《艺术百家》等专业权威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和作品多篇,多次参加省级以上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主持和参与了省级课题4项。

作为院长,他认真做好学院的专业建设与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注重加强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调动全员参与专业建设的积极性,使学院形成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谈及对本次党代会的希望,他期望通过此次党代会,学校和全校师生能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使命和党的建设新要求,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更好结合起来,推动学校早日建成理工科特色鲜明、教师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肖向明(文学与传媒学院):处世谦和 名利谦让

肖向明,男,1970年11月生,湖南宁乡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文艺学博士后,三级教授,惠州市市管拔尖人才,现任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曾获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肖向明教授

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民俗学。出版专著《民间信仰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叙事演变》《中国文化现代转型时期的文学演变》《幻魅的现代想象》等3部,另参编5部;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CSSCI 36篇)、《新华文摘》摘要1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6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广东省教学质量工程3项;获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和论文奖3次。

在他的处世哲学中,为人谦虚、处世谦和、名利谦让是一个人事业获得最后成功的必要条件。

刘小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德为先 业为重

刘小红,男,副教授,1990年毕业于西安工程科技学院企业管理工程专业并进入惠州学院服装系任教,2006年获西安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现任旭日广东服装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理事、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惠州市政府采购评审专家。

刘小红老师(右一)

他主讲《服装市场营销学》《服装企业督导管理》《服装营销数据分析》《服装零售概论》等课程,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2项、省级1项;正式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专著或教材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篇,专利成果转让5件,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授权2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主持研究课题24项,到位经费391万元,荣获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2)、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排名第1)、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十五”部委级优秀教材奖1部。

他带领服装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实践教学基地、广东省服装协同创新发展中心、广东省服装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服装产业智能化科研平台与实践教学基地(中央财政项目)、惠州市服装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为学生搭建了SDC国际服装设计大赛、安东尼杯服装设计大赛、五校联合模特大赛等重要创新平台,大胆开展试点学院、新工科专业改革、服装卓越工程师计划等质量提升工程,组建了15个“实验室+企业”的校企共享实验教学平台,促进了工作室及师生团队建设,积极实施嵌入式、模块化、项目化教学改革,为探索和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服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呕心沥血,作出突出贡献。

谈及党代会召开的“感想与希望”,他表示,从教28年,所有的成就都源于对惠州学院、对所有的学生和同事、对家庭的感恩。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载了学生、家长、社会、国家的期望,光荣而厚重。站在讲台上,责任与挑战油然而生,因此从来不敢放松自己。要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德为先,业为重。

他认为,教师之德首先要守法敬业、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培育学生高尚的情操与职业精神;其次要善待学生,教书育人,用感恩的心浇灌出学生的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其三要坚持学习,为人师表,用学科前沿的知识让学生在更高的起点上腾飞。

教师之业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知识经济时代,传道犹如海行舟,没有先进的导航系统就会迷失方向。要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吸取成长的营养,教师就必须树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让每一位学生在公正与平等的教育环境中不断成长。知行合一是授业之本,要让学生学会用知识创造财富,教师就必须重视实践,到企业去、到社会去,用娴熟的专业技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面临学业之惑、情感之惑、就业之惑,老师只有到学生当中去,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解惑者”。

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大学是让师生振翅起飞的地方。在这片乐土里,奋斗的汗水可以浇灌出梦想之花,坚韧的毅力可以开启智慧之门,青春的活力可以碾平事业之道。常言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新的一年,期望与广大的师生员工在平凡的学习和工作中勤思考、多实践、胜不骄、败不馁,勇于挑战,自强不息,厚积薄发,练就不平凡的人生绝招,为建设理工科特色鲜明、教师教育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供稿:教育科学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旭日广东服装学院

整理及审稿:陈雄辉   审核: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