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5月28日(星期一)下午3:00
地点:图书馆学术报告厅
主题:尼采式转折:悲剧之力
主 讲 人:刘军教授
负责部门:科研处
参加人员: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师生,欢迎其他二级学院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加。
刘军教授简介:
刘军(笔名:童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英美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校区英语系终身教授、杰出教授,美国学术期刊《东西方思想》(JET)编委, 国内 《中国翻译》和《外国文学》的编委。研究领域涉及西方文论、美国文学、19世纪和20世纪欧洲文学,现代性研究、飞散文化和文学、东西比较、语言和文化翻译。英语论文发表于美国的现代语言学会(MLA)、耶鲁大学、英语教师全国委员会(NCTE)、G.K.Hall、Greenwood等。同时,童明是已故艺术家木心的朋友,也是目前木心作品英文版的第一译者。
刘军教授于2000年和2005年,经由加州州立大学的优秀毕业生选举,选入《美国教师名人录》。他两次(1995年和1996年)参与美国人文科学全国基金会的研究项目。获得过加州州立大学的创作资助(1996年)和马萨诸塞大学研究奖金(1989-1990年)。
刘军以童明的笔名在国内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专著。发表的专著有:《现代性赋格:19世纪欧洲文学名著启示录》,英语版专著《美国文学史》多次刊印,增订版2008年由外研社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教材出版;新著《解构广角论》即将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2018年)。他和何其莘教授合编的《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共六册,该套综合性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国内有影响的论文包括:“互文性”、“解构体系暴力和暴力体系:德里达论逻各斯/卡夫卡写流放地”、“解构:上下篇”、“暗恐/非家幻觉”、“尼采式的转折 (上、下篇)”。“启蒙”(上下篇)、“飞散”、“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汉语文学:木心风格的意义。”、“飞散的文化和文学”。以及论述波德莱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学术性散文。
2013年以来,刘军以童明的笔名在《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一系列专栏评论和散文,包括:“卡夫卡的门卫”,“公开的秘密”,“城市应适宜步行”,“再论豪斯曼计划”,“豪斯曼计划:城市现代化的警讯”,“时间的梦”,“盛世盖茨比:美国梦的迷失”,“善贼论”,“屌丝,曾经在圣彼得堡”,“红灯前的人群”,“负面能力和正能量”,“浮士德博士,你幸福吗?”,“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波德莱尔的眼睛”等。
刘教授受墨西哥国会之约,发表评价诗人帕斯的文章,收入墨西哥国会2014年纪念帕斯的专著。他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现代语言学会(MLA)、G.K. Hall, Greenwood, 英语教师美国全国委员会、《东西方思想》、《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社会形象的跨学科研究协会等出版社和学术机构的刊物和专著上发表过二十多篇论文,涉及跨文明想象、飞散、民族主义和跨民族思维、美国现代文学、亚裔文学等多种题目。
2011年,他所译的木心小说集英文版《空房》由美国著名文学出版社 New Directions 出版, 译文为《出版人周刊》等多方书评所称赞。2012年,他翻译并含评论和介绍的《京剧曹操和杨修》(英语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他汉译英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刊登在美国的《没有国界的文字》(在线世界文学杂志)、《圣彼得堡评论》(2012, 2009年)、《布鲁克林铁轨》(2013)、《柿子》(2002年)、《北达科达季刊》(1997年春季)等文学刊物上。 2013年,他所翻译的木心短篇小说“SOS”获美国Pushcart文学奖提名。2012-2013年,他以顾问制片人身份参与英文故事片《琵琶行》的制作。 2010年起,他担任纪录片“木心”的主题顾问。 2004年,他在纽约为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记录片 《木心》 翻译了英语字幕。他译的福克纳长篇小说《八月之光》经美国蓝灯书屋授权连载在《中报》副刊上(1987年11月18日至1988年8月28日)。他译的美国作家迪肯逊、福克纳、海明威的书信(包括七篇介绍文章及注释)见于四卷的《名家书信选》(曹又方编,台北:圆神出版社, 1989年)。
(注:人事处决定把“东江大讲堂”列入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业课)课程。从2014年10月8日起,惠州学院教职工参加“东江大讲堂”学术讲座听课一次可视为完成3学时继续教育(专业课)课程。参加人可持听课时发放的凭据,到人事处进行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