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惠院人物

【弘扬高尚师德 潜心立德树人(六)】学为人师 德为世范

——访我校首届“师德模范”

2018年10月10日浏览次数:1307设置

徐旭阳:树人德先行

一直以来,默默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坚持立德树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已之力推动学校走向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而师德正是支撑老师们“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的重要品质。这,都在惠州学院首届“师德模范”获奖人——政法学院徐旭阳老师身上得到了验证。

作为首届“师德模范”的获奖者之一,徐老师谦逊地表示自己只是惠院无数教师中普通的一名“耕耘者”。在如何成为一名优秀老师的问题上,徐老师从“德”与“才”这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所谓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书育人,首先要有德。”在徐老师看来,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行动。为人师表须以身作则,以榜样精神感染学生;在“才”上,徐老师表示,“才”是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具备的教学技巧,传道受业,这不仅仅要求老师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而且讲课技能要达到专业水平。对于教学对象,徐老师指出,“教学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要求所有学生。当老师真正懂得学生的时候,许多学生问题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作为一名在教育事业上兢兢业业的工作者,徐老师也时刻关注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听课感受。针对现在各大高校中存在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现象,徐老师简要叙述了个人看法,“这种逃课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则可能是有些老师讲课的方式比较传统,课堂比较枯燥。”徐老师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给学生增加学业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

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言,“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从踏上三尺讲台那一刻起,就意味着徐老师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他就像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鲜花的娇艳。(文:陈金漫 古少红 张秀玲)

邓淑容:满腔热情铸师魂 一片丹心育新人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就要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甘为人梯,像“春蚕”吐尽青丝,像“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在惠州学院首届“师德模范”的获奖者——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邓淑容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她用言和行诠释了“教师”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

在谈及关于教学方面和为人处世所具备的能力与素质时,邓老师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她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要把握好培养什么人、 怎样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等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其次是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坚持立德树人为本,恪守教书育人理念,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关心爱护学生,形成教学相长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再次要有渊博的学识,广博的胸襟,要有扎实的专业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要心里装得下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在辅导员岗位上,邓老师工作了15年,在她的眼里,学生就是自己的孩子,她愿意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对于如何将师德投射到辅导员岗位的问题上,邓老师娓娓道来:“首先是要不断完善自己,适应新形势,提高修养,加强学习能力。其次是要坚持‘以生为本’,走近学生,贴近学生,把服务学生、关心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努力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引人,努力成为学生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在教学上,我认为既要教书也要育人,课堂上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注重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力求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注重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将社会问题、热点形势等内容融入学科知识,教会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教学生涯的路上,邓老师也会遇到一些难题,比如一些棘手的学生事务。对这些事务,她说:“从宏观上看,要掌握学生工作规律,把握学生工作方法,熟悉学生工作业务;从微观上看,要向前辈、领导虚心请教处理方法,需要向领导做好汇报工作,俯下身、沉下去,走进学生,做好基础调研及思想指导工作,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需求做到有机融合。”

邓老师以身立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师德建设不仅仅是国家对教师个体的要求和群体的规约,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正因为教学工作上有着许许多多如邓老师这般默默耕耘的人,高校的建设才会越来越好。(文:陈金漫 古少红)

魏晓慧:严谨教学育人 引领师德模范

魏晓慧,女,我校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留学归国博士。现任我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总负责人,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第十一、十二届妇女联合会执委、常委,惠州市妇联兼职副主席,惠州市第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惠州市第十届侨联常委。近几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5篇,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专利23项,主编教材2部。正是其严谨的教学态度及丰硕的科研经验成果,让她赢得了颇多殊荣。

作为2018年惠州学院首届“师德模范”获奖者,魏教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众多教师以及学子做出了积极的榜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创新”,这是魏教授所秉持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要求。“学会教学”,是每个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成为教师的第一标准。魏教授执教数十年,严格要求自己,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教育园地,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前线,承担学院的本科教学任务,坚持讲授专业课程。“学会育人”,作为一位教书育人的能匠,魏教授无微不至地关心、指导学生,第一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指引学生通向成功的道路,辛勤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学会创新”是教学育人的一种高度。魏教授认真教学,勇于创新,以新理念教化学生,改变学生旧有的思维方式。

为人处事之道方面,魏教授也有独到的见解跟我们分享。她说:“教师应该懂得相互尊重,善于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处理好与同事、与学生以及其他人的关系。”关于师德,魏教授坦言,“师德是一种对社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和责任着眼于对全体学生的培养,着眼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其次,新时期的师德应体现时代赋予教师的时代特征。不仅体现在教师自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道德修为,还包括先进的社会观、教育观、教学观、师生关系观。”在践行师德措施上,魏教授说,“作为一个好老师,在备课时,要怀揣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完整梳理知识,寻找学生听课的最佳角度,做好备课工作。在课室,灵活应用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听懂、看懂,并学以致用。并且也更需要创新,全方位研究适合的角度,取长补短,精炼简明,使创新理念更好体现在新时代的发展上,这也是把师德融入工作的一种体现。在课堂上,我也会与同学们进行分享我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影响他们对事物的认识。”

魏晓慧教授以认真严谨的态度积极开展教师教学活动,为学生指点迷津,为教师提供优秀的指导性教学理念,其良好的师德形象与思想品行,正是魏教授人格力量的体现。(文:陈金漫 邱锦旋 古少红)


供稿:党委宣传部

审稿:陈雄辉   审核:金伟   签发:徐云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