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院部动态

【携手战疫情】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战“疫”思政第一课

2020年03月09日浏览次数:2058设置

本网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系列讲话精神,响应教育部、广东省、学校关于疫情防控的部署要求,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上好思政战‘疫’第一课,讲好中国战‘疫’故事、树立中国抗‘疫’形象、传播中国抗‘疫’精神”为主题,开启了2020年春季学期的思政第一课。

明确教学目标,让思政课亮起来

为落实学校党委的要求,在抗“疫”中进一步发挥思政课关键课程作用,学院提前部署,老师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并落实到思政课教学,全力打造“亮眼”的思政第一课。教学中坚守阵地,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挖掘疫情防控的育人因素,达成思政第一课的教学目标——四个“充分阐明”:充分阐明在疫情防控战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我们取得疫情防控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充分阐明中国共产党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体现出的强大动员能力、在迎疫情大考时凝聚起的磅礴力量,是我们坚定信心的力量之源;充分阐明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国人民身上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人心、集聚力量的旗帜;充分阐明疫情防控中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体现出来的责任感,是青年大学生增强自我担当意识的典范。思政第一课犹如一盏明灯,在这个特殊时期指引学生前进的方向。

凸显课程特色,让思政课活起来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时间开展了思政第一课网络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将“防疫抗疫”融入思政课,确定了“一课一策”原则。各门课的教学侧重点不一,形成了课程特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强调以爱国主义、法治观、道德观、使命担当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培养法治思维、提升道德素质、担当社会责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通过梳理我国政府和人民英勇战胜突发疫情的历史线索和成就,增强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当今世界历史变革中的“中国制度”和“中国速度”,增强学生自豪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则利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疫情的发展与防控进行系统分析,科学把握和评判我国疫情防控策略的科学性,引导学生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通过分析疫情防控形势及其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信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设国家制度篇、思想篇、文化篇、生态篇、国家治理篇、人类命运共同体篇以及党的建设篇等专题讲座,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性和实践性的认识。思政第一课教学过程中,大力宣传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的重大举措、感人事迹、生动故事,并积极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真正使“防疫抗疫”思政第一课活起来。

拓展教学方式,让思政课动起来

为了提升教育效果,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积极探索实践,打造了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线上学习以“形势与政策”的课程教学为主抓手,开展以“全民抗疫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为主题的专题学习及讨论。同时组织教师开展思政微课工作。老师们积极参与,借用短视频这一新媒体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抗“疫”中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感动,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同时线下开展一系列的战“疫”实践小活动:致敬最美战“疫”人——录制“防疫抗疫”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音、视频;战“疫”中的感动分享会——最感动的一句话(或一个瞬间、一个画面、一个小故事等)小组分享会;疫情防控宣传海报设计大赛等。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升了学生参与度,灵动了思政课堂,巩固了教学效果。

目前,思政第一课的教学工作正顺利开展。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防疫战疫”思政第一课,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认识到中国制度优势是决战决胜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战胜疫情的信心。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稿:林清明 杨智圆   审核:林少章   签发:金伟

文:  审稿:  审核:  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