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图片专题

数学与统计学院:召开课程思政与信息化建设交流会

2020年05月27日浏览次数:104设置

本网讯 5月20日下午,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系联合教工第一党支部及大学数学教学部举行了以“课程思政与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活动邀请李桂贞副教授、罗辉副教授、陈国培副教授及范铭灿博士作专题分享报告。数学系、教工第一党支部及大学数学教学部专任教师及部分其他系部教师代表参加了交流活动。活动由数学系主任刘玉彬博士主持。

会议现场

活动中,李桂贞副教授从“教学教研相长”“融入思政元素”及“构建多元化优质资源”等方面介绍了《高等代数》课程的建设思路,分享了《高等代数》课程建设的成效与特色。一是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课程育人功能。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塑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熏陶”“嵌入朋辈考学交流,注重对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将育人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二是教学资源优质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利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阆苑在线学堂”建构课程,采用(钉钉、腾讯课堂)直播+(超星学习通)录播+(学习通、微信群)线上答疑讨论”等在线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核。

罗辉副教授从《高等数学》超星课程的建设、空中课堂在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构建《高等数学》精品共享课程网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及信息化建设,指出课程思政与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流程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互动性强;二是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预习与复习指导;三是以学生为中心,使数学课堂成为“数学活动的课堂”;四是注重学生体验,实施启发式、建构式、混合式、互动式教学;五是言传身教,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六是精心设计,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陈国培副教授分享了对《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思政建设思考,认为要做好一门课程的思政教育,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结合《数学分析》的课程内容介绍了如何通过“讲给学生听”“放给学生看”来引导学生,特别指出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让学生写”来切实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亲身感悟。

范铭灿博士则以《数学建模》的一节教学内容“传染病模型”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紧密联系课程教学内容与时政或社会现状,像“盐融入汤”一样有机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通过讲解传染病模型的传染率时,让学生理解采用戴口罩、隔离等措施可以更有效地防控疫情的道理,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指导实践及遵守规则等思政教育。

杨水平副院长对学院近年来全体老师在课程思政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充分肯定。指出本学期疫情背景下,老师们克服困难开展网络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信息化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教学工作,同时就接下来的课程思政和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了部署,提出了工作要求。刘玉彬博士就下阶段课程思政和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安排作了具体说明。

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是学院推动课程思政及信息化建设系列活动的又一次有效实践,为课程思政和信息化教学建设提供了范例、开拓了思路,提高了教师课程思政和信息化建设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促进学院课程思政和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供稿:数学与统计学院

审稿:陈益智 杨智圆   审核:林少章   签发:金伟

本网讯 5月20日下午,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系联合教工第一党支部及大学数学教学部举行了以“课程思政与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活动邀请李桂贞副教授、罗辉副教授、陈国培副教授及范铭灿博士作专题分享报告。数学系、教工第一党支部及大学数学教学部专任教师及部分其他系部教师代表参加了交流活动。活动由数学系主任刘玉彬博士主持。

会议现场

活动中,李桂贞副教授从“教学教研相长”“融入思政元素”及“构建多元化优质资源”等方面介绍了《高等代数》课程的建设思路,分享了《高等代数》课程建设的成效与特色。一是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课程育人功能。通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塑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熏陶”“嵌入朋辈考学交流,注重对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将育人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二是教学资源优质化,教学模式多样化。利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阆苑在线学堂”建构课程,采用(钉钉、腾讯课堂)直播+(超星学习通)录播+(学习通、微信群)线上答疑讨论”等在线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三是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学习过程考核。

罗辉副教授从《高等数学》超星课程的建设、空中课堂在线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及构建《高等数学》精品共享课程网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高等数学》课程的思政建设及信息化建设,指出课程思政与信息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流程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体系完整、互动性强;二是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预习与复习指导;三是以学生为中心,使数学课堂成为“数学活动的课堂”;四是注重学生体验,实施启发式、建构式、混合式、互动式教学;五是言传身教,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六是精心设计,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陈国培副教授分享了对《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思政建设思考,认为要做好一门课程的思政教育,作为教师首先必须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引导,结合《数学分析》的课程内容介绍了如何通过“讲给学生听”“放给学生看”来引导学生,特别指出可以通过“让学生讲、让学生写”来切实加深学生对思政内容的亲身感悟。

范铭灿博士则以《数学建模》的一节教学内容“传染病模型”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紧密联系课程教学内容与时政或社会现状,像“盐融入汤”一样有机地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通过讲解传染病模型的传染率时,让学生理解采用戴口罩、隔离等措施可以更有效地防控疫情的道理,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指导实践及遵守规则等思政教育。

杨水平副院长对学院近年来全体老师在课程思政方面所做的努力表示充分肯定。指出本学期疫情背景下,老师们克服困难开展网络教学,并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信息化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推动了信息化教学工作,同时就接下来的课程思政和信息化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了部署,提出了工作要求。刘玉彬博士就下阶段课程思政和信息化建设经验交流活动安排作了具体说明。

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是学院推动课程思政及信息化建设系列活动的又一次有效实践,为课程思政和信息化教学建设提供了范例、开拓了思路,提高了教师课程思政和信息化建设能力和水平,进一步促进学院课程思政和信息化建设向前发展。


供稿:数学与统计学院

审稿:陈益智 杨智圆   审核:林少章   签发: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