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服务地方

【创建国家教师教育实验区系列活动之一百一十六】全国语文名师刘永康教授畅谈成长经历

2021年08月19日浏览次数:156设置

本网讯 8月11日上午,由科研处、教务处、文学与传媒学院与惠州市语文教师教育联盟联合举办的国家教师教育实验区系列活动之一百一十六、丰湖教育论坛第十一场语文名师成长研究系列访谈活动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对全国语文名师刘永康教授进行了专访。惠州市语文教研员,中学语文教师代表,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有关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代表等参加活动。活动由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陈梦主持。

全国语文名师刘永康教授 

访谈中,刘永康教授对师生的提问一一进行了回应。就语文教师职业选择问题,他表示,除了自己本身对语文学习的热爱之外,恩师周老师的教诲更使他对语文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师”二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责任,要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给自己带来了三种幸福感,一是教师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的延续;二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认同;三是教师自我的成长和完善。就“大学期间如何学习”这一问题,刘永康教授分享了自己大学期间求学的故事。他认为在大学期间,应当把虚心向老师学习和刻苦自学相结合。他的老师汤炳正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于创新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直言,自己感恩学生时期能够受到许多老师的培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远。在刻苦自学方面,刘永康教授讲述了大学期间与三位同伴共同创办读书会,一起制定读书计划的经历。这段经历使他养成了熟读和背诵的习惯,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获益良多。谈及自己初次上课的经历,刘永康教授笑着坦言那时的自己虽然备课特别认真,但现在看来却是标准的“满堂灌”。针对自己遇到的教学困难,他还分享了自己从教以来所研究的第一个教学方法——“四有”理论,即有用处、有心意、有深度、有趣味。他指出,教学要想吸引学生,就要遵循这一原则,寓教于乐,把课上的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模有样,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访谈的后半段,刘永康教授还分享了他的教育理念,并对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他认为,一旦产生疏懒性和排他性,就意味着学术生命的结束。他鼓励各位在职老师要加强专业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有语文教育教学的情怀,要热爱语文教育工作。他强调,教师应该是一台充电的明灯,要不断充电,才能发光发热;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虚心学习教育思想,勇于创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对语文教育和研究要有执着的追求。

据悉,刘永康教授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师德标兵、四川省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教育部特聘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首批“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全国首个语文学科教学论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国家级学术团队教师教育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副组长、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语文专业委员会顾问兼学术指导、教育部“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者国家级培训”主持人,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语文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全国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四川省中语会名誉理事长。刘永康教授连续6年担任四川省高考语文命题组长,在教研工作当中更是硕果累累,承担国家级教改及科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及科研奖项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