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阆苑评论

【评论】浅谈大学生对“两会”冷淡的缘由

2016年03月24日浏览次数:2033设置

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六名来自西安的高中生在政协委员的协助下,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议的提案》。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称之为这是一堂由未满18岁的少年走出来的政治课。作为学生,这六名高中生的行为实是可圈可点。可是,反观大学生,在两会召开的3月,恰是颇受高校欢迎的女生节,大学里,几乎每一个人的话题都离不开女生节。各种媚俗标语横幅大张旗鼓地被挂在宿舍大楼前、校园行道树上,女生节,几乎成了娱乐的附庸。3月的女生节,大学生们高度关注。而关注3月初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四次会议的大学生又有多少呢?

为什么大学生喜欢女生节的狂欢,却对全国“两会”关注热情不高?

笔者认为,其一,娱乐已逐渐成为了大学生的生活基调。在大学校园里,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其中社团活动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据了极大的比例。另外,逛街、看电影、旅游等活动,已是大部分大学生的日常。大学生对明星八卦、青春电影、言情小说等可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谈。如果谈及范冰冰、胡歌、Angelababy 等明星,跑男、快乐大本营等娱乐节目,《夏洛特烦恼》、《太阳的后裔》等电影电视剧时,肯定有不少大学生能眉飞色舞地侃侃而谈。

其二,这是大学生政治意识薄弱的体现。大学校园里,极少有学生谈及朝鲜半岛的局势、美韩的军事演习、联合国的会议、我国的时政热点。国际关系的风起云涌,国家的大事要事,对部分大学生而言,似乎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学生对时政热点的冷漠,其中缘由更是值得探讨。从小在应试教育训导下,学生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学生可以对政治课本倒背如流,却对政治时事一问三不知。时政热点又不是考试内容政治报告关我什么事,这是应试教育下令人担忧的问题。学生政治意识的薄弱,何止体现在“两会”上。

大学生对时事的漠然,不管是个人,还是学校,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冷淡,不是一朝一夕的现象。大学生需要个人自觉自立,提高内在修养,培养高雅的道德情操和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政治生活的参与更需要教师的引领。课堂上,老师的时政话题,更能激发学生对时政的关注,从而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加对时政的关心。

(中文系 何雯雯)

(编辑 黄佳璇)

——本文仅代表评论员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