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老栏目

【东江大讲堂之201讲】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畅谈社会治理

2018年11月26日浏览次数:524设置

本网讯 11月22日,北京大学王思斌教授应邀做客我校东江大讲堂,在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作了一场题为“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谱系结构与理性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党委宣传部部长金伟主持,惠州市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惠州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代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社工专业教师代表、政法学院师生代表以及其他二级学院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聆听了讲座。

王思斌教授作报告

王思斌教授从新时代的民生改善与社会治理创新入手,介绍了民生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但是不重视民生的时代就不能称为新时代。新时代改善民生,应更加注重建设服务型政府,整合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实施有效的社会治理。他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认为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使我国的现代化水平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起点。我们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进一步增强信心的同时明白中国要走向高质量发展和“新常态”,就必须使经济发展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实体经济与虚体经济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等三大不平衡问题。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的发展,尽量满足人民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必须以发展为基础,既包括福利的供给,也包括广大人民、福利对象对所享有权益的获得性评价。

讲座现场

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治理可归纳为强制型社会治理、博弈式社会治理、协商参与的社会治理、服务型社会治理。而社会工作参与就是一种服务型治理,通过服务民众减少社会问题,通过福利服务增强居民的社会认同和政治认同,通过服务提高服务对象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通过服务发现问题和倡导政策的完善。

王思斌教授强调,完善社会治理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人民的获得感。加强制度建设的意义在于制度作为稳定的政策体系,引导社会预期、规范政府和人们的行为、满足相关民众需要、促进社会秩序。新时代的社会治理要在发展的基础上切实改善民生,提高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增强民众的获得感、保障获得感、幸福感可持续、更充实;要以实现科学发展为目标,建立服务型政府,实施积极的社会政策,改善民生,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王思斌教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耐心回答了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文:吴锦鹏 张嘉静    图影:洪欢

审稿:陈雄辉    审核: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