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9月19日下午,文学与传媒学院在旭日大楼427会议室召开了专业建设暨人才培养方案座谈会。会议邀请了九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与管理经验的中小学一线教学专家,听取了他们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建议与反馈。学院院长肖向明、副院长颜敏及相关专业老师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学院党总支书记赖常青主持。
座谈会现场
会上,申东城老师介绍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写讲研,四位一体”“注重文化传播”与“突出创意写作”的专业建设特色,并对2019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作的修订进行了详细说明。
合影
校外专家在详细阅读方案并听取报告后,从“当前师范毕业生所缺乏的技能”“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应当具有的综合素质”与“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与问题”三个维度,对文学与传媒学院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讨论。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师范技能基本功的培养基础之上,当前师范人才培养应当进一步加强师范生的职业情怀与职业道德培养。惠阳高级中学附属实验学校校长郭振雄认为:职业情怀与专业技能一样重要,应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要让师范生爱学生,爱教学,把教学当成一份事业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同时,语文教师应当多一些文学情怀,努力养成自己的个性,以鲜明的个性化教学吸引学生。惠州市中建麦绍棠学校校长张学忠认为:当前许多年轻教师不愿做班主任,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相应的职业情怀、责任意识与担当品质,因而需要进一步加强情怀教育。同时,应当增加师范生的实习时间,进一步锻炼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博罗龙溪第二中学校长徐桂全从“严重缺人”与“整体水平不高”的农村教育现状出发,认为师范生应该要“下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同时,要加强师范生的“全科教育”意识与师范生的情商培养,使得师范生能够胜任中小学多学科的教学工作,妥善处理与学生、家长等的关系。惠州市第二十五小学校长吴艳晖从“师资分配不均”“学科分配不均”的现状出发对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专业性培养”与“全科性培养”进行了探讨: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培养定位是中小学基础教育,是否需要过强的专业性?吴艳晖提出,应当适当淡化学科专业性,加强音乐、美术、体育甚至数学等方面的素质能力提升。河源市和平县俐源镇中心小学校长陈培泽从当前山区教育教学的困境出发,认为师范教育应当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培养教学的多面手,以面对山区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局面。同时,他建议可适当将一些师范生送到偏远地区进行实习,既能帮助山区教育,又能加强师范生的技能锻炼。
此外,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写作技能、书写技能与继续学习能力也引发了校外专家们的热烈讨论。惠州市第十小学校长吴燕君认为,当前有许多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的写作水平较差。具体表现在:不肯写、不会写、文学积累较为薄弱。她建议学院可适当引入科学记忆方法的训练课程。惠东白花中学教导主任邱科亮同样认为应当不断加强师范生的专业技能建设,增加文学修养与知识储备,同时,还需要对师范生的继续学习意识与能力进行培养,以避免“吃完老本混日子”现象的发生。惠州一中高中部主任陈佳新认为优秀的语文老师最为难得,也最为可贵。然而一些现状应当引起重视:一是语文老师的情商不太高,亲和力不够;二是语文老师不进行文学创作,没有写作技能与经验;三是在教学工作中激情与个性不够;四是理论知识丰富但教学实践能力不足。惠州市实验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芳妮子认为专业课程几乎都与师范教育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师范生都有做老师的想法,她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可适当加入与公务员考试等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建议师范生在大四学年研究、吃透中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学院各与会领导与教师对校外专家的建议与疑问进行了回应。赖常青认为,当下师范教育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然是有脱节的,学院将继续加强基本师范技能的培养,注重师范生的全科意识塑造,同时强化实践实训环节。
肖向明对座谈会进行了总结,指出各位校外专家的建议给学院带来了许多的启发与新认识。他强调,师范是文学与传媒学院的底色,也是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本色,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对师范生教育情怀的引领,加强师范生师范技能的训练,同时采用更多更灵活、新颖的方式方法,培育出“一专多能”的师范生。
文:徐威 图:黄吉群
审稿:颜敏 杨智圆 审核:林少章 签发: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