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1月22日下午,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大顺教授应邀在旭日大楼410课室作“汉代礼乐文化与汉乐府”专题讲座。讲座由科研处主办,文学与传媒学院承办,文学与传媒学院杨林夕教授主持,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大顺教授作专题讲座
乐府最早产生于秦。吴大顺教授按从古至今的时空顺序,细致地讲解了乐府的产生与发展。他以《汉书·礼乐志》《汉书·艺文志》《史记·乐书》等文献的部分摘录为例,详细地讲解了汉代乐府里蕴藏着的悠久历史故事、礼乐制度的建设过程。紧接着,吴大顺教授介绍了“汉武帝礼乐文化活动”内容,以《六经》《汉书·武帝纪》《汉书·董仲舒传》等文献摘录,用历史叙述的方式,揭示了“礼乐教化”“王道”“天人感应”等概念的内涵,体现了万道之端,得之于正,强调了礼乐教化对实行万道的重要作用。
吴大顺教授还介绍道,汉武帝重定郊祀之礼,扩大乐府的功能。他分别解释了“郊”“祀”的含义,讲述了汉武帝对重定郊祀之礼所采取的措施。这体现了制定过程的沿袭性、拓展性,可见当时乐府机关的规模之大、职能之广,显示了董仲舒的“对策”对汉武帝改制的重要影响。“博采风俗,协比声乐”达到移风易俗。这是汉乐府的生成模式。吴大顺教授指导同学们如何区分了乐府和民歌,讲述了乐府机关采取的措施:一是对歌谣音乐风格的移化,配乐器表演、配以新的乐曲、添加“乱”曲。二是对歌谣辞句的增删,歌谣本身的意义化、在原辞中添加内容。三是以歌谣为素材的故事新编,歌谣本身的故事化。
讲座最后,吴大顺教授提出汉乐府的诗体特征,即题材的世俗性,让百姓在情感丰富的礼乐中得到教化;表达的普世化,从社会大众视角表达普世性;文本的叙事性,转换人称、角色的表达方式。
文:汪俐宏 图:郭梓鸿
审稿:肖向明 杨智圆 审核:林少章 签发: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