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24日下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丁建新教授应邀到外国语学院讲学,作题为“重拾思考的自由——关于疫情的‘社会科普’”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副院长马若飞教授主持,参加人员包括全院教师和部分高年级学生。
讲座现场
丁建新教授由“瘟疫:一个帝国的隐喻”引入,展开论述了其在疫情期间对于“封城:作为‘利维坦’的公权力”、“疯癫与文明:关于‘知识考古学’”和“‘群氓时代’的话语与伦理”的思考,并着重剖析了“作为‘他者’的病毒”背后所负载的文化符号的意义及其隐喻意义,认为将疾病等同于病人本身无疑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述和一种粗暴的归咎,要解除这种污名化困境,需要最大限度地传达完整真实的信息。丁建新教授由此引出了极具哲学意义的探究:从所隐含的心理机制思考如何避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对个人、对群体、对国家形象的“二次伤害”。
外国语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丁建新教授的讲座知识面极广,古今中外,纵横捭阖,语言生动,思想性深刻,激发了学院师生的阅读情怀,引发了师生的深思和强烈共鸣。
据悉,丁建新现为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外国语学院创院院长(双聘),广东省外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世界著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著作Linguistic Prefabrication(2018)。迄今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50篇。主持完成国家哲学社科、教育部及广东省科研项目15项。出版的其它专著或论文集有《批评视野中的语言研究》、《叙事的社会符号学研究》、《文化的转向》、《文化研究》、《批评语言学》、《边缘话语分析》等。主持编写“全国英语专业博雅系列教材”二十余种(中山大学出版社)、“南开话语研究系列”十余种。专著《韩礼德研究》和译著《语言与性别》即将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任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allidayan Linguistics, Sydney)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