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惠院人物

【惠院人物】林碧炼:从教授到音协主席,她用23年的坚守点亮音乐教育的初心

2025年10月14日浏览次数:17设置

人物介绍:林碧炼,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师范院校共建联盟专家会委员,广东省中小学音乐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现任惠州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惠州市音乐家协会钢琴学会副会长、惠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获全国音乐教育论文评选高等教育组二等奖1项、全省高校艺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音乐类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优秀音乐家奖4项。在《音乐研究》《音乐创作》等音乐类权威及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出版《音阶、琶音、和弦24调弹奏速成》(人民音乐出版社,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广仁先生作序),参与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规划教材《钢琴》全套1-4册的编写并任第4册副主编;主持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年度资助青年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研类特色创新项目、广东省教研教改项目等7个省级项目。

 

讲台上,她是指引学生走进音乐世界的良师;学院里,她是推动学科创新发展的领路人。2025年9月21日,她当选了惠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从高校到地方、从教学到文化推广,她始终以音乐为桥梁,践行“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教育初心,她,就是惠州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林碧炼教授。

“讲台是起点,教育是初心”

2002年,林碧炼从星海音乐学院毕业,怀着对教师职业的向往走进惠州学院。从站上讲台的第一天起,她就深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分量。她常说,“音乐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与精神的传递。”她的课堂从不局限于乐理与技巧,而是融文化、历史与时代精神于一体,让学生在弹奏中感受艺术的深度。一位毕业生动情地回忆:“林老师的课总能让我们看见音乐与生活的联结,她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弹奏的技巧,更是对艺术的敬畏。”

在潜心教学的同时,林碧炼在科研领域同样孜孜不倦。近三十篇核心及知名期刊论文、多部教材、八项省级教研和科研项目...这些成果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挑灯夜战的身影。更可贵的是,她始终让科研服务于教学,《音阶、琶音、和弦24调弹奏速成》(人民音乐出版社)等教材的出版,让更多学生受益于她的研究成果。

从教师到院长:带动学院“跨步向前”

2021年,林碧炼接过了音乐学院院长的重任。这对她而言,不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责任的升华。她敏锐地把握学科发展脉搏,带领团队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

“我们要做的,是让学生们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成长。”短短几年间,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21年,音乐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随即,音乐学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先后建成省级特色专业,2024年更成功获批广东省“卓越音乐人才培养计划”......此外,她积极推动课程建设和资源共享,学院课程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累计建成4门省级及以上精品课程,其中《钢琴即兴伴奏》入选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让学院的“精品课”走向全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

“舞台,是另一种课堂”

林碧炼深知,艺术的精髓在于实践。在学院深厚的实践教学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听、练、演、赛”一体化培养模式,力推“五进工程”,将艺术实践活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低年级的基础训练到高年级的舞台演出、专业竞赛和社会服务,形成了阶梯式、螺旋上升的实践能力培养路径,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取得扎实成效。

“音乐从来不是闭门造车的艺术,而应当是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情。”秉持这样的理念,她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投身于艺术大讲堂、专业汇报演出、文艺下乡服务、师范技能大赛等丰富多元的实践舞台。在真实的场景中锤炼本领,在服务社会中深化认知。学生的专业知识得以巩固,综合素质不断跃升。成果也随之而来:学生团队先后斩获全省师范技能大赛二等奖、第七届全国高校心理情景剧大赛全国三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2)全国铜奖……一次次出发,一场场历练,学生的综合能力,正在实践的土壤中茁壮生长。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她通过组织访学交流、基层采风、挂职锻炼等方式,着力提升教师的“教、演、排、研、创”综合能力,多位教师在省级、国家级专业赛事和教学竞赛中获奖,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

用音乐,讲述脚下的土地

在林碧炼看来,音乐教育唯有扎根文化土壤、真诚服务人民,才能焕发真正的生命力。2020年,她积极配合学校相关工作安排,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协力推动学校与地方政府、市音乐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创作并排演大型交响音诗画《红色东江颂》。作为惠州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点文化项目,一经推出便引发热烈反响,首播当晚线上观看人次冲破230万、点赞量超100万、累计播放量达1000万,成功打造了一堂深入人心、影响广泛的“艺术思政课”。

以此为契机,她持续推动专业实践、艺术创作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先后推出原创交响音诗《人民海防南海颂歌》、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音乐会等作品,逐步构建起具有鲜明特色的“艺术+思政”育人模式,切实增强了师生的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

扎根惠州这片文化沃土,林碧炼积极推动学院与地方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她带领师生团队,深挖本土红色文化与民间艺术,先后组织开展“青主诞辰130周年系列活动”“名家面对面——廖昌永的艺术人生访谈”“中国金钟奖比赛广东入围选手赛前培训及汇报音乐会”等高水准活动。同时,有效联结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等高端资源,不仅让学院深深扎根于地方文化沃土,更让其成为驱动地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增强了师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全面提升了服务地方文化事业的能力。

“教育的意义,在于点亮学生心中的光;而文化的使命,则是让这束光,照亮更多地方。”从教二十三载,林碧炼始终坚守讲台,不曾离开;如今舞台虽愈加广阔,但她“用音乐滋养人、用教育塑造人、用文化影响人”的初心,始终未改。她表示,将继续躬耕不辍,以更大的担当、更多的精品力作服务人民,为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