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院部动态

【基础教育名师进校园讲座第618场】教育科学学院:惠东县稔山中学广东省特级教师黄泰宏来我校做讲座

2025年11月17日浏览次数:14设置

本网讯 11月6日上午,惠东县稔山中学副校长、数学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黄泰宏应邀到我校开展了《减负·增效·提质—“双减”下的小学课堂教学新样态》专题讲座。小学教育系主任常攀攀老师主持讲座,小学教育专业卓越班的学生和202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参加讲座。

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黄泰宏基于二十余年的从教经验,指出小学初中衔接过程普遍存在的断层现象——“许多小学生在升入初中后,数学成绩出现明显下滑”。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小学与初中数学在思维方式和能力要求上存在的断层。黄泰宏通过学生常见问题,精准点出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核心问题。 “‘双减’政策要求我们减负,但绝不是降低教学质量,恰恰相反,是要通过重构课堂,实现更高效、更深入的‘提质’。”黄泰宏强调,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满足于当下的知识传授,必须站在为初中数学思维奠基的高度,审视教学内容,实现平稳过渡。

黄泰宏结合小学数学典例,从“衔接价值”和“情境体验”两方面强调了减负是指减去无效负担,实现精准练习,并倡导在真实情境的体验中构建概念。他举例,长方形面积变化的系列问题可以巧妙地为未来初中二次函数求最值的思想埋下伏笔;购物场景的模拟可以自然引出“方程”概念,让学生理解其作为描述数量关系工具的本质。同时,黄泰宏表示,小学数学教学焦点应转向核心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的进阶。在数与代数中渗透“变量关系”思维,在图形与几何中萌芽“逻辑推理”意识,在统计与概率中培养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形成“说理”的习惯。

黄泰宏认为,小初衔接的本质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衔接。他重点强调了三种关键能力的培养:一是强化数学阅读能力,训练学生精准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与隐含条件,这是解决复杂应用题的基础。二是发展数学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像“小老师”一样,清晰阐述解题思路。以“鸡兔同笼”问题为例,让学生说清每一步的逻辑,实则是为初中几何证明的语言规范打下根基。三是提升数学应用能力,设计如“测量书包容积”“调查家庭水电费”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强联系。

最后,黄泰宏对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和教学方向给出了前瞻性建议。他呼吁教师“吃透教材,超越教材”,深入研读教材,并适当拓展,如在分数教学中渗透分式思想,在图形教学中融入证明意识。

同时,他结合中考命题趋势分析指出,近年中考试题约有60%源自课本核心知识,但通过情境化设计增强了应用性,且试题阅读量显著增加。这启示教学必须紧扣教材,并高度重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方能从容应对改革。

黄泰宏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减负、达成增效、实现提质等问题,结合初中数学教学需求,提出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建议与实践案例,为“双减”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破解“小初衔接”困境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和有力的指导。

文:教育科学学院  审稿:金艳 谢志雄  审核:刘曼曼  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