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数学系在特色办学方面进行了积极谋划和大胆探索,在认真梳理办学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确定了该系未来重点发展的优势与目标,在教学与专业建设、科研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套特色指标和方案,并不断深化改革和积极探索,逐步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一、“十二五”期间,数学系取得的主要成绩
“十二五”期间,数学系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主要有:
在教学与专业建设方面,数学系2013-2015年连续三年荣获惠州学院本科教学自我评估第一名;获得广东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4项,校级近30项,是学院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大户。
在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全系获得国家、省部、厅局级项目立项30余项,其中包含12项国家基金项目、1项中央财政项目、1项国家统计局重点项目、8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60余篇次;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南粤优秀科技学术论文二等奖一项,惠州市科协优秀科技学术论文奖一、二、三等奖等7项;以中央财政的项目“数学与交叉学科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与广东汇信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双平台项目“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双平台建设取得突破。
在人才培养方面,数学系学生在美国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获美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2项、二、三等奖60多项,获全国一等奖3项、全国二等奖19项,省一等奖21项、二、三等奖90多项;学生在广东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荣获省一、二、三等奖近10项,在广东省高校本科数学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省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共6项;有120多名学生考取20多所高校的硕士研究生,考研录取率2012-2014连续三年均居全院首位,2015年排名第二;学生在《IJMC》、《Scientia Magana》等国内外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论文发表的范围从国内走向国外,从一般期刊走向核心期刊;学生获得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130多项,其中,7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多项为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学生高达600多人。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数学系师资队伍中的职称结构更为合理和年轻化,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5人。2名教师晋升为教授,10名青年教师晋升为副教授。潘庆年教授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二级教授;陈益智副教授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广东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广东省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校级教学示范教师;杨水平副教授被评为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李桂贞副教授、罗辉副教授、蒋辉教授等被评为校级教学示范教师。全系围绕基础数学培育出代数与图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数据挖掘与计算等3个特色与优势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将数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同时,建成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核心课程优秀教学团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核心课程优秀教学团队、数学建模辅导教学团队等3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二、数学系特色办学的具体做法
(一)“双轮驱动、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专业与学科建设的特色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数学系探索出一个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综合改革、全面提升的发展模式:“双轮驱动、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提炼和提升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共同要素,以扎实的学科建设成果支撑专业建设,以高水平的专业建设成果反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双轮驱动、相互支撑、同步发展;培养科研骨干成为教学能手,师生创新能力协同共进,实现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相互促进。主要做法有:
一是学科与专业建设同步提升。基础数学2013年晋升为学院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广东省特色专业,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专业综合改革试验点,2014年获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实验区,2015年获广东省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及广东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二是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同步提升。培养青年科研骨干成为教学能手,师生创新能力协同共进,实现科研、教学、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相互促进。通过几年的实践,数学系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广东省教学质量工程14项;获得国家基金项目12项、中央财政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市厅级项目1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呈现学科竞赛获奖的级别和数量高、考研的录取率高、论文发表的数量与质量高、创新的热情与能力高、专业素质高、就业率高、社会声誉高等“7高”现象。
(二)“系统培养、多点开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特色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专业建设的最高目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只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数学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切入点。数学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模块化、多方向”的“2H+2X”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设置。2H是指2年的核心课程模块,2X是指2年的方向课程模块.新的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课程群”的结构形式,整个课程体系包括四个平台课程: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实践教学平台课程。每个平台课程下面分若干模块,模块中包括若干课程群。
二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协同共进
数学系注重在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中,锻炼、提高青年教师,实现教师和学生创新能力协同共进。具体做法有:教师申报校级教研科研项目必须有学生参加;教师指导至少一项学生的学科竞赛、考研辅导、大学生创新项目申报、论文发表等创新项目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达到共进和双赢的局面。
三是强化实践环节,形成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优质平台
数学系以全国和国际学科竞赛为平台,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以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创新能力;以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课题为抓手,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提高师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是通过学生俱乐部,调动学生创新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数学系还建立了相应的学生组织:数学建模俱乐部、考研俱乐部、数学教育俱乐部,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多种成长需求。
(三)“双能提升、两队合一”——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
数学系注重新教师的培养和团队建设,并已探索出一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方法为“双能提升、两队合一”。具体地讲,制定了“青年教师的双能力提升计划”,即培养青年博士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协同发展,在科研上,入梯队、遴选导师、凝练方向、申报课题,在教学上,入教学团队、安排导师、集体备课、站稳讲台,统筹建设教学团队、科研梯队,最终教学团队与科研梯队合二为一。数学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在教学上站稳了讲台,在科研上找到了方向,并且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指导考研、指导数学建模竞赛等方面发挥了生力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