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校要闻

我校举办建校79周年系列活动之数字传播发展论坛暨徐林生校友时评作品研讨会系列活动

2025年11月25日浏览次数:13设置

本网讯 11月22日至23日,我校举办数字传播发展论坛暨徐林生校友时评作品研讨会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由宣传统战部、科学技术部、校友服务中心、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承办,文化传承与数字传播创新研究中心、未来视听产业学院协办,旨在汇聚学界和业界智慧,探索数字传播发展新路径,彰显校友情怀,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合影

数字传播发展论坛:智媒时代 共探“守正与创新”之道

11月22日下午,以“守正与创新:时评力量与数字传播的未来”为主题的数字传播发展论坛在行政楼501会议室举行。论坛邀请了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王传宝教授、重庆工商大学殷俊教授、中央电视台评论员王石川、华中科技大学顾建明副教授、兰州大学苏蕾副教授、湖南红网集团编委王小杨、《南方都市报》评论部主任李海华、《南方周末》评论员王兢等国内新闻传播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徐林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惠州分社社长柯鸿海等文学与传媒学院优秀校友代表出席。校长王胜、副校长魏晓慧出席活动。

会议现场

王胜在致辞中对与会嘉宾和校友表示诚挚欢迎,并介绍了学校发展概况。他强调,建校79周年的惠州学院正处于高质量发展关键期,面对数字化变革浪潮,学校发展需精准把握三个核心:一是抢占“制高点”,主动驾驭智媒变革大势,以人工智能为契机构筑“数字人文”学术高地,推动传统文科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二是找准“结合点”,依托“申硕”突破之势,紧扣大湾区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需求,深化产教融合,通过文学与传媒领域数字化升级,精准回应“数字湾区”人才需求,持续擦亮“珠江东岸基础教育师资摇篮”金字招牌;三是激活“增长点”,汇聚校友与社会磅礴力量,借数字传播之翼讲好惠院故事,构建“校地共生、产学共赢”发展共同体。

王胜致辞

文学与传媒学院负责人陈梦详细介绍了学院发展情况。她表示,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点的获批,标志着学院学科建设迈入高层次办学新阶段。学院将依托文化传承与数字传播创新研究中心及未来视听产业学院,构建“文化+科技”育人矩阵,培养兼具“读写讲研”底色与“数媒创意”本色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在论坛研讨环节,各位专家学者围绕数字传播生态、新闻评论转型、高校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王石川强调了新闻评论的产品思维与用户思维;王传宝探讨了技术平权下的高校与媒体合作;殷俊分享了产业学院建设的“3+41+N”模式;苏蕾则以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为例,提出了数智化国际传播的研究框架。校友代表徐林生、柯鸿海、林正淳、利敏、卢杰等结合自身实践,就数字时代内容创作、校媒联动等话题分享了观点。

徐林生校友时评作品研讨会:丰湖论道 传承评论初心

11月23日上午,以“湖承初心,智汇校友”为主题的徐林生校友时评作品研讨会在惠州丰湖书院乐群堂举行。科学技术部部长刘国聪、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媒体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会议现场

刘国聪在致辞中高度赞扬徐林生校友的成就与情怀,称其作品是“敦重明辨”校训精神的生动体现。徐林生作为我校1984届校友,四十年来笔耕不辍,在《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等媒体发表时评1200余篇,多篇作品引发广泛社会影响。其中,《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被最高人民法院全文转载;《〈罗刹海市〉不应成为网暴“护身符”》登上今日头条热搜榜首,阅读量超5800万。

徐林生在发言中回顾了母校求学经历,并分享了“旁观者视角、建设性评论”的创作理念。他表示,将继续以笔为媒,支持母校发展,助力学子成长。

徐林生发言

与会专家对其作品给予高度评价。王石川赞其“作品兼具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王传宝称其评论“具公共性与时效性”;殷俊认为其作品“有思想深度与情感温度”。苏蕾感慨其对时评事业的赤诚热爱;顾建明评价其文风真实严谨、流畅自然;王小杨归纳其评论“以问题为导向、以专业为根本”的特点;李海华用“乘于时、益于世、忠于事”概括其创作价值;王兢则以“围观不如旁观,知之不如乐之”点赞其评论视角。原惠州学院教师、原惠州市旅游局调研员潘海涛以“好学生、好观点、好良心、好视角、好评论员”五个“好”盛赞徐林生,称其为国家与人民需要的评论人才。

互动环节中,教师代表李兢兢评价徐林生的作品善于直击问题本质,以建设性思维提供行动指南;樊昌志教授强调评论应与时代同频共振,用共情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

合影

本次系列活动不仅深化了学界与业界的对话,也彰显了校友在推动母校发展与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把握数字脉搏,携手广大校友,共同打造数字人文创新高地,培养兼具技术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区域文化传播贡献更大力量。

文:张雯  审稿:马锦雄 詹秀红  审核:刘曼曼  签发:游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