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近日,惠州学院2025年“罗浮山下的思政课”在惠州罗浮山风景名胜区东江纵队纪念馆正式开讲。课程由东江纵队通讯员李根之子李民权、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许小委、美术与设计学院院长李帆共同主讲。师生围坐在纪念馆前,共同在东江纵队故事的发生地聆听历史、感悟初心、汲取奋进力量。

授课现场
“我的父亲是一名东江纵队通讯员,他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矢志不渝的坚持。”回望往事,李民权动情地向学生们讲述起父亲李根的故事。在乡亲们眼里,李根是个忠厚老实、可靠诚信的“傻仔根”,既勤劳踏实,又有股敢闯敢拼的胆气。正是这份忠厚与胆识,让他把加入东江纵队时许下的誓言“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死不出卖组织!”守护了一辈子。

李民权授课现场
李民权娓娓道来的,是一段段沉甸甸的家史,也是那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共同编织的抗战图景:有为部队寻粮时乡亲们无私相助的鱼水深情,有冒死营救的惊险瞬间,有深入山林送信劝匪的艰辛跋涉,有护送十八名队员北上抗日的千难万险;有夜半三更伏击日军货船的果敢行动,也有三天两夜不眠不休、在烽火中奔走送信的顽强意志;还有护送文化人士前往宝安与香港的隐秘行动。说到动情处,李民权感慨:“如今的和平安宁,是父辈们用热血、汗水甚至生命换来的。”

授课现场
许小委寄语青年:“同学们要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个人理想与家国使命的连接点,用青春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之章”;李帆在东江纵队英雄雕塑前,向大学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在真实的东江纵队文化场景里重温历史,希望同学们能用青春的脉搏奏响时代的强音。”
站在国家二级文物《前进报》印刷机前,那些烽火故事仿佛重新被点亮,在学生们眼前缓缓铺展。沿着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对外联络处等革命遗址构成的红色研学路线前行,一个个历史画面随之铺陈。同学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仿佛再度踏入烽火连天的年代。

参观现场
结合沿途所见,许小委向学生讲述东江纵队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智慧与勇气谱写的英雄史诗,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丰富的史实与生动的叙述,让学生们更深切感受到这支“华南人民抗战的光辉旗帜”的本色与力量。

许小伟授课现场
与此同时,一场跨学科融合的美育实践也在罗浮山下展开。广东省美育名师李帆工作室联合生命科学学院与服装学院,在罗浮山写生基地共同打造了《罗浮山下的生物课》户外课程,探索美育与自然科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新路径。课程以生物认知为基础,开启自然审美第一课。生命科学学院廖建良教授以《罗浮山植物资源研究》为题,带领学生进行植物学导览。他指出,罗浮山共有植物1540种,占广东省植物种类的22%,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0余种,超过六成具有药用价值。从艾草到野菊花,廖教授强调:“审美的底层逻辑在于理解自然规律。唯有先‘读懂’自然,才能真切‘看见’它的美。”

廖建良授课现场
课程后半段转向艺术实践。国画教师蒙一宗现场示范花卉白描技法,引导学生“从整体到细节”观察植物形态。随后,服装学院文嘉婷博士指导学生体验“植物拓染”,通过选叶、铺布、敲打等步骤,将叶片的脉络与色素永久定格于布料之上。她指出:“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对植物结构与色素分布的感性认知与艺术再现。”

艺术实践现场
本次课程打破了“美育即艺术技法”的传统观念,构建了“认知——感受——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闭环。李帆工作室表示,未来将持续推进“生物+美育”“地理+美术”“历史+戏剧”等跨学科课程建设,让美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生活体验。

合影
据悉,“罗浮山下的思政课”是惠州学院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实景化思政品牌课程。以此为引领,该校陆续推出“罗浮山下的影视课”“罗浮山下的书法课”“罗浮山下的体育课”“罗浮山下的音乐课”“罗浮山下的劳动课”等系列课程,形成多元协同的课程矩阵,持续推动大思政课走深走实。这一系列创新实践已逐渐成为广东省大思政教育的重要品牌。项目先后入选教育部“‘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教育活动”以及全国仅十项入选的“2025年易班优课‘行走的思政课’优秀案例”,其影响力正不断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