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9月11日,校长王胜率党政办公室、发展规划部等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走进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核心工作开展实地调研指导,为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把脉,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班子成员、系主任、学科带头人等参与调研座谈会。
调研座谈会
王胜立足当前就业市场变化、房地产行业转型趋势及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需求,对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发展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学院需紧扣时代需求,在专业布局与人才培养模式上主动求变,既要扎根行业实际,也要着眼未来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郑良才在汇报中指出,房地产行业已逐渐呈现回暖态势,教师群体应该率先坚定专业发展信心,并将这份积极信号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锚定职业方向。同时,他还介绍了学院近期重点工作进展:新生接待工作正紧锣密鼓筹备,力求为新生打造温暖有序的入学体验;“十四五”规划已经收尾、总结,“十五五”规划资料收集工作稳步推进,将凝心聚力为未来五年发展谋篇布局;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共推进,积极打造党建品牌,在“双百行动”与三所学校帮扶建设中,学院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力求新的突破。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蔡仕谦结合行业趋势,汇报了新形势下专业优化整合、申硕攻坚、平台建设等学院发展的核心工作。他指出,学院人才培养将聚焦市政基建、城市更新、AI与专业课程融合三大方向,让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目前,学院已启动专业结构调整,建筑学专业将同风景园林专业一样从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效率;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申报工作持续推进,申报材料正加紧查漏补缺,学院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渠道,通过增加横向项目,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申硕提供助力,全力冲刺关键节点;院士平台建设取得实际进展,学院实验室即将搬入,后续将进一步加强与王复明院士团队的紧密合作,有力支撑学院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在国际化发展方面,学院正积极对接悉尼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等海外高校,希望可以申请到合作办学项目并协同育人,加强“一带一路”人才输出,助力学生拓展国际视野。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杨星星则从细分领域切入,提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城市更新将成为未来行业重要发展方向,可围绕‘如何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如何做好建筑加固防护’等实际问题展开专业优化;学院已在推动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将在环罗浮山—南昆山示范区的理论研究与保护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博物馆、文化局等单位对建筑与土木工程类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就业方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将通过深化课程思政等方式增强学生专业自信。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卢霏霏简要汇报了学生工作成果,提出学院正在开展“同心筑梦”成长支持计划,从师、生两个层面着手,从入学到就业,为学生搭建全链条成长支持体系。教师层面将着重开展“教育教学分享会”,学院邀请院内外专家分享教研教改及育人经验,助力教师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及育人水平,学生方面着重强化新生专业认知教育,将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外就业前景、独有区位行业优势、院士平台资源等引进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快速建立专业认知、树立专业自信,以期降低转专业率。在就业服务方面,学院提早谋划,将实习动员会变为就业动员会,通过毕业生现场分享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秋招,抢占就业先机,针对往届毕业生中部分同学赴香港就业的情况,鼓励学生借助“人力资源出海”契机,拓宽国际职业发展空间。
建筑学专业负责人胡超文建议,未来学院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面、探索新领域,深耕都市更新、文化遗产保护、空间设计、建筑艺术、建筑数智化等前沿方向,确保人才培养始终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土木工程系主任赖帅则建议可以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增加智能家居内容,为学生就业提供新方向。
王胜讲话
王胜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在新行业形势下对于学院转型发展的思考与努力,希望学院进一步谋划好学院发展,推动队伍建设与师资匹配,扛起人才培养使命,为实现“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为学院发展提出几点期望: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学院工作的领导,建设好基层党组织,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要做好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做好人才规划、积极引导好老师自我改革和提升,做好专业知识更新,提高教研科研立项竞争力;三是要聚焦目标,谋划好“十五五”规划,凝练好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着力做好申硕工作;四是优化教研、科研平台建设,尤其是利用好院士平台项目,办出特色;五是做好学生工作,着重做好思想引领、意识形态与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守牢底线;六是强化社会服务,对接地方需求转化资源,深化“双百行动”成果,助力区域发展,实现校地同频共振。
本次调研指导会为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集中教师智慧谋划好“十五五”规划,将各方建议转化为具体行动,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惠州学院高质量发展及地方行业进步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