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惠院人物

【惠院人物】刘珠:硅光筑梦,解锁双创教育新范式

2025年09月17日浏览次数:52设置

【人物介绍】刘珠,中共党员,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大学博士后。先后获得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惠州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曾指导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多个双创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项、省级奖项27项。指导项目“封光无限”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国家总决赛高教主赛道银奖,成为我校参赛以来的第一支进入国家总决赛金银争夺赛的队伍;指导项目“凝锋驭热”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产业赛道金奖,实现我校产业赛道金奖“零的突破”。

2025年8月,在“建行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广东省分赛的颁奖现场,当“产业赛道金奖”行列里滚动出现“惠州学院 凝锋驭热——高性能有机硅导热凝胶产业化应用解决方案”的项目名称时,台下掌声雷动。团队学生双手捧着获奖证书站在领奖台上,刘珠博士举起相机记录下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眼里满是欣慰。这支由他全程指导的学生团队,在竞争最为激烈的产业赛道突围夺金,让惠州学院成为了全省同类高校中唯一斩获该赛道金奖的单位。

坚守科研初心,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自2020年入职惠州学院以来,刘珠博士在科研领域成果斐然:主持国家、省市级项目25项,为区域新材料产业升级提供了关键科研支撑;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30余项,其中1项核心专利成功实现技术转让。2023年,他牵头研发的成果代表学校参加“第二十四届中国国家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每一项荣誉的背后,都体现着他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

在教学科研工作之余,刘珠积极走访企业,参与各类专业技术研讨会,与企业、行业及兄弟院校等开展交流对接活动,每年达50次以上。他指导企业工程师共同攻克行业技术难题,突破新型功能材料的“卡脖子”技术,并对光固化有机硅高分子材料、水性功能化有机硅高分子材料、高折射率有机硅光学材料、自修复功能聚合物、3D打印光敏树脂以及水性UV树脂等方面展开了系统研究与深入探索。

用“跨界”思维锻造学生团队

    在刘珠眼中,教育是一场师生共同奔赴的探索之旅。他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成长路上真诚的同行者。“做项目要像孙悟空拜师,既要找对方向,也得灵活应变;带团队要如唐僧取经,不仅目标一致,更要让每个人各显神通。”在学校双创沙龙中,他借《西游记》妙喻团队建设,这一生动场景正是他“专业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育人智慧的缩影。

   这种融合专业与人文的引导方式,催生了一支跨越多个学科的明星团队。2023年,刘珠将原实验室学生团队升级扩容,正式成立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联合会。在涵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四个专业的基础上,他持续引入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等多学科背景的学生,实现了从技术工艺优化到商业计划书撰写的全流程多学科覆盖,真正构建起交叉融合、协同并进的创新生态。

作为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氟/硅特种材料研究所所长,刘珠构建的“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育人平台,已成为培育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摇篮。他带领学生从行业实际技术难点出发,充分依托现有测试数据,指导学生撰写专利申请书、绘制专利附图、分析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并对技术方案逐字推敲、精益求精。在其悉心指导下,学生团队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1项,其中4项已进入实质审查阶段。这些专利大多源自企业真实需求,聚焦产业实际问题。例如,2025年学生团队申请的专利“一种氨基苯基共改性硅油及其制备方法与胶黏剂”,正是源于实际研发过程中的意外发现,该技术现已发展成为产学研合作研发的关键基础。

科创沃土,更育新苗。在刘珠博士的“陪伴式”指导下,团队的学生们逐渐明确了学术方向:有人在一次次实验调试中,深深迷醉于材料结构与性能研究;有人在系统梳理专利文献时,萌生了追踪行业前沿、深入探索的强烈意愿。这些在科研创新中积累起来的思维方法与实战经验,成为他们考研途中坚实的“助推器”。如今,一批学子已携着这份成长步入深造新征程,在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启崭新的学术研究生涯。那一纸录取通知书,承载的远不止一纸学历——它更见证了他们从“怯于尝试”到“敢于探索”,从“心怀迷茫”到“方向清晰”的蜕变历程。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刘珠博士常说的那句:“别怕错,科研本就是在试错中寻找真理。”

坚持“实践出真知”,让科研专利“走”出实验室

在刘珠博士看来,专利证书并非终点,而是技术应用的起点。自2022年首次参赛以来,刘珠博士已连续四年指导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联合会团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

2023年,当“封光无限”团队最初携多项封装胶专利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时,他便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硬实力必须要有市场应用数据作为支撑。”一场针对专利技术的“二次开发”由此启动——他引导学生将晦涩的权利要求书,转化为“以三项核心专利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产业叙事,让评委不仅看清专利图纸,更能读懂背后的市场价值。正是这种将技术深度链接市场的培养模式,助力了“封光无限”团队于2023年首次闯入全国总决赛,与700多所高校团队同台竞技。在2025年广东省分赛中,他再次率领“凝锋驭热”“智汇光材”“光硅锁合”和“烯钠新能”四支队伍会师省决赛,最终取得一金三银的优异成绩。

从2023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优秀奖,到2025年省赛金奖的历史性突破;从实验室的硅材料合成,到产业园的生产线攻坚,刘珠用“科研筑基——团队铸魂——在地转化”的黄金育人三角,诠释着新时代双创导师的使命。当被问及成功秘诀,他笑着展示手机里学生发来的捷报:“最好的成果不是奖项,是看着他们从实验室走向更大的舞台。”在惠州学院的双创沃土上,这位“硅光筑梦师”正点亮更多青年的创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