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3月是我们女性的节日。在这个美丽的节日里,我们一起如数家珍般说说我们学校的女教师们。
目前,我校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903人,其中女教职工430人,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7.62%。女性教职工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7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有215人;具有正高职称19人,具有副高职称113人。我校女教师教研领域遍及理、工、农、文、法、经、史、管、教育、艺术等十个学科门类,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及服务地方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如,近年来,我校女性教师获得国家基金项目10项,占全校同类项目的31.25%。以2015年为例,在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中,女教师立项数为75,占全校同类项目38.86%;在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中,女教师立项项目数为8,占全校同类项目21.62%。
请您随着我们脚步,看看学校众多女教师中的6位都在忙些啥吧。
胡瑞卿: 为地方“十三五”规划出谋划策
在彭永宏校长的组织指导下,由我校胡瑞卿教授组建的3个研究团队,于今年3月初完成了《惠城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惠东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及《惠阳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编写工作,其中,前两个“纲要”已成功通过了县区人大会议的审议,第三个“纲要”也已进入区人大会议的审议阶段,赢得了县(区)领导、部门及其社会各界的认可与好评,为我校争得了荣誉,树立了品牌。
胡教授向我们介绍说:“惠城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是我们团队完成的,深受好评。去年5月,惠城区再次参加该区‘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制项目政府采购竞标。与此同时,彭校长鼓励、支持和指导我们将惠东县及惠阳区的‘十三五’规划纲要编写项目也一并争取拿下。”经过3个月精心准备,胡教授和她的团队在与来自省城等专家团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分别于7月底、8月初以高分中标。
对胡教授和她的团队来说,中标仅仅是个开始。去年8月至今年3年是他们夜以继日的密集工作期。3个研究团队分别对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各有关部门、各镇(街)、各重点发展区域、各重大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和专题座谈,100多场的实地调研和30多场的专题座谈使研究团队更加熟悉和把握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为编写高质量的“十三五”规划打下了坚实基础。研究团队成员带着强烈责任与热忱投入到县区规划纲要的编写、修改、完善中,每个县(区)的规划纲要均十易其稿,按时保质地完成了各个阶段的任务。她说,通过密集的调研、座谈和编写,让她和她的团队更加熟悉地方的发展基础、发展优势、面临的机遇挑战以及今后的主要任务。这些将为学校今后更好地服务地方提供了决策指南。
作为惠州市政协常委、惠州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等,胡教授还主持了惠州市全面创新驱动发展等“十三五”前期专题研究等项目。此外,她还乐此不疲地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她说:“作为惠州学院的一员,我坚信,多一份努力,多一份收获,多一份美好。我希望学校好,惠州好,大家的明天更美好!”
(黄佳璇 陈文珊)
魏晓慧:“三八”红旗手荣誉给我别样的前进动力
获得“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惠州市‘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的魏晓慧教授,是我校电子科学系副主任、校级教学名师、教学示范教师。她说:“作为一名女性,获得三八红旗手是我的荣幸。这份荣誉带给我别样的动力,去追求更加多彩人生。”
她是学生口中的好园丁。已毕业的程智跃、丁度旭同学的作品“可控温饮水机”使他们不仅成为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专利获得者,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决赛中荣获二等奖。他们告诉我们:“那时,我们的制作资金不足,我们想到放弃参赛。魏老师说我们的作品很有创意,如果不申请专利的话就可惜了。出乎意料,第二天,我们看到她把自己家里的饮水机搬到学校资助我们制作成品。我们真是太感动了。回忆大学时光,我们发现她关心、关爱学生,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的事例还真不少。”
她是老师眼中的好同事。熟悉魏老师的同事们都说:“魏老师工作很勤奋。我们常常看到她在周末还召集毕业班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指导。”作为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带头人,她积极推动专业建设,2014年她申报的惠州学院——惠州智科实业有限公司电子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了省级实践教学基地;2015年她又成功将该专业申报为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她积极从事科学研究,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5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20余项,获国家专利15项,主编教材专著2部。她主编“十二五”规划本科院校教材《电子工艺技能训练》被国内同类院校电子类专业选为本科生授课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籍。她获得的国家专利《一种医用智能起立床》等已成功转让给医疗企业。同时,在她的帮助下,2名青年教师获得硕士学位,1名青年教师获博士学位,6名教师职称上了一个新台阶。
她是代表心中的热心人。在学校兢兢业业工作之余,她还是中国装备学会理事,广东省第十、十一届妇女联合会执委,惠州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会委员,惠州市第十届侨联常委。魏教授积极建言献策,提交各类有关市政建设、保护妇女儿童权益、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等提案、议案、调研报告,为省市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我们祝福她节日快乐,再创佳绩。
(许 飞)
饶淑园:我校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者
去年12月,经过3年的精心打造,由教育科学系主任饶淑园教授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顺利通过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审核验收,正式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我校第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也是至今为止唯一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回忆该课程建设的过程,饶教授说:“一切来之不易,做课程建设比做科研辛苦多了。如果研究团队的成员肖崇好、何资桥、欧小军等的共同努力,就没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课程的高品质。”
三年来,她带领团队成员进行一系列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我们在如何使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现代性、活动性、操作性、拓展性的特征上下了功夫。”课程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的训练,探索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团队成员不断探索混合式、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典型案例讨论分析与现场案例咨询相结合;活动设计与模拟课堂相结合;自主学习、翻转课堂与论文写作相结合;微格教学,辅之以老师的点评与补充;课内辅导、课外指导及交互学习相融合;主题研究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特别是探索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三段式(即理论教学、案例分析、归纳小结或操作练习)教学模式,并已经成为本课程建设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0多年,饶淑园教授领头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团队一直潜心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共同研讨教学问题,交流教学经验,切磋难点与重点,形成了良好的团结协作、积极奋发的氛围。近年以来,本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心理健康相关学术论文3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等专著教材8部,获得部省级科研课题10多项。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长期与中小学心理教师建立长期和沟通与合作关系,为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开设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几十场次,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缪海媚)
张敏:术业专攻于物流管理人才培养领域研究
那天,走进张敏教授的课室,我们听着她的课。她谈到:物流是联系生产和消费的纽带,物流发展程度已是衡量一个国家产业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这节课,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物流的地位和作用’。”接着,师生从物流与企业经营、物流与国民经济、物流与区域经济、物流与居民生活、物流与商品流通等方面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课后,张教授向我们娓娓道来她的研究领域——物流管理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她谈到,我国许多省、市把物流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发展,并制订了相应的物流发展规划。我国物流业蓬勃发展催生了社会对物流人才的巨大需求。因此,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物流人才,成为物流专业教育的当务之急。
作为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广东省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学会理事、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理事,张教授主讲的《物流学》被列为校级精品课程、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了更好总结、提升物流课程的质量与水平,她出版《物流学》等5部教材和2部专著;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基于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等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全国高校教改教研课题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等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30余项。
作为物流管理专业负责人,张教授带领她的团队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研教改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升物流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发表了教学研究论文14篇,成功申报了19项科研项目和16项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同时,在她和团队的指导下,学生先后获第四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等赛事多个奖项,与教师合作发表论文16篇,使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成为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专业。
谈到今后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时,张教授说:“‘十三五’期间,物流专业将通过实施‘行业企业对接计划’,构建多主体参与、校企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更高质量的专业建设水平,服务地方经济和物流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物流人才。
(缪海媚)
颜敏:多一点点热爱,多一点点坚持
教授、主持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共7项、出版著作3部、在《外国文学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教学示范教师、“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这些对于一个年轻女教师来说意味着什么?为此她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带着这些疑惑,我们走进中文系,和颜敏老师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在我看来,要做好一件事,需要以情感为动力,也需要有坚持下去的意志。或许,只要多一点热爱,多一点坚持,我们就能接近自己的目标。”这几句话,可以说是颜敏老师对自己多年高校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在惠州学院工作的十二年里,在领导、同事、师长、学生和家人的支持下,她没有停下过前行的脚步——学习、努力、行动,她慢慢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绽放出自己的光芒,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教师。
采访中,她分享了自己关于学术研究的体会,她认为,在学术研究的领域,同样需要热爱,更需要坚持。坚持才能不断深入,坚持才能出成果。她说:“在学术的道路上,我只是像蜗牛爬行一样慢慢地走,一点一滴地集聚。我并不奢望什么,也不轻言放弃。书籍一本本地读,文章一篇篇地写,课题一个个地做,仅此而已。”
谈到教书育人,颜敏老师非常动情。她说:“有了对学生的爱,我们就能在教学工作中投入无限的精力;有了坚持,我们就不怕浪费时间,会不断去钻研教学方法,最终在教学中教出自己的尊严。”她回忆起刚到惠州学院任教的快乐时光。那时,她教的是写作。她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为学生修改文稿、讲解文稿,和学生一起切磋琢磨,发现并培养了几位写作爱好者。多年以后,一些学生回校看望她时深情地说:“老师,每当我们重游西湖时,都会想起您在西湖边给我们讲解写作技法的情境,那真是美好啊!谢谢老师当年的鼓励,我们才能一直坚持写作!”
作为女性,既要照顾家庭,又要钻研学问、教书育人,并不容易。当我向她请教如何做到两者的平衡时,她说:“无论是情感家庭还是事业学问,都是女性自我成长的重要领域,经历些磨难会让一个女人变得更成熟、更有力量。作为现代女性,相夫教子、家庭幸福固然重要,倘若没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岗位,其实难以获得真正的尊重与认可。作为大学教师,我更应该热爱、坚守自己的岗位,为教育事业、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陈文珊)
杨雪梅: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内衣产品实践教学模式
走进内衣三维数字研究中心,我们在一个衣服模特架子边上,看到杨雪梅副教授正在向学生讲解内衣制作及选材的要点。我们一边听着,一边想内衣制作与选材有如此多的知识点呀。
我们了解到,2008年,我校内衣设计方向专业开始筹建;2011年开始招录第一批学生。作为服装系内衣设计方向专业创始人之一,杨老师一直为该专业的创建、教学改革实践、教材编写等等忙并快乐着。谈起教学改革与实践,她说:“我们认为,让学生明白服装‘为谁做、怎么做’,是加深他们专业素养最有效的方法。内衣设计专业的教学要根据专业特点、学生学习规律以及企业对内衣专业人才的需求来设置。”
原来,杨老师和她的团队注重调整与优化课程结构,将内衣品牌、面料运用、效果设计、纸样设计、工业样板设计、缝制、工艺单设计、网络营销等教学内容按企业产品的流程进行融合,再以服装产品流程为基础设计课程体系,让学生的学习有连贯性,便于学生掌握各个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上,他们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指导和控制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班里学生彼此沟通开展分组合作,将喜欢设计、纸样、工艺和市场营销方向的同学组合形成小组进行产品开发学习。她强调:“我们采用‘以产品为主’的考核方式。每个学期四次答辩,从市场调查、款式设计、纸样开发、工艺缝制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指导和评分。我们还建立‘职位对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结合企业产品和学生的职位方向进行岗前实训以及在企业完成毕业专题设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去年,她到珠海服装企业了解毕业生上岗的情况。据负责人反馈,我校学生上岗一个月可以设计18件可投入生产的服装样本,而一般员工经一年培训才能完成15-20件的设计工作。看着学生的成长,杨老师喜在心上。她开心地娓娓道来该专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参加教育部国教华腾杯创意服装设计大赛等多个专业赛事获得团体一等奖2项、团体二等奖1项、团体三奖3及优秀奖9项、入围奖1奖等。2013届赖俊林同学设计发明的“新颖束身背心”通过申请并获得国家专利……
走出内衣三维数字研究中心时,我们相信该专业学生还将取得更加喜人的成绩,就让我们等着瞧吧。
(胡乐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