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这段文字来自鲁迅最难解读的作品《野草》。正因为如此,《野草》成为鲁迅研究中的一座堡垒,几代鲁迅研究者不断对《野草》进行着新的探索,对《野草》的阐释和解读也因此而成为鲁迅研究中的一个屡有新见的增长点。
我校有这么一位博士,十多年如一日,甘之如饴,潜心研读鲁迅的《野草》及其他作品,在各级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了《世纪转型时期<野草>研究综论》等20多篇论文,顺利主持并完成了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文学的空间性研究”课题之子课题“鲁迅作品研究”,并于2014年以“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为题科研项目,成功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他就是文学与传媒学院中文系崔绍怀博士。
述说《野草》情怀 道不尽《野草》魅力
第一次见到崔绍怀博士,他衣着朴素、整洁,言谈谦和、文雅。说起鲁迅和他的《野草》,他眼神专注、字字珠玑,使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对鲁迅文学《野草》深沉的热爱,仿佛在述说一位故友的故事。
在崔博士的介绍下,我们对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的有关鲁迅和他的《野草》的研究有了初步的认识。《野草》作为鲁迅重要著作,是鲁迅写给自己的哲学,其时代意义深远。由于研究本身的复杂性,不同年代读者的成长期的不同,对《野草》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他试图从多维视角下梳理和分析《野草》研究成果,探索全新的《野草》研究概貌,进而完成建构《野草》学所必须具备的史论要素的支撑。
而他成功申报并获得立项的课题“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就是从哲学、社会学、文学、美学、心理学、诗学等角度出发,以相关的史料研究文基础,通过对各个视角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资料的集中考察,进而梳理和分析相应视角下的研究概貌,以此形成不同视角下《野草》研究概论的内容体系。他已基本完成的专著《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概论》由两论、六章等八个部分组成:在绪论中,他总结分析多维视野中《野草》研究概论的体系及其特点,深入描述了鲁迅及其《野草》自身蕴含的多维视角逐渐被发掘、中外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理论与《野草》研究相结合的过程及辨别与比较“难于直说”的《野草》的过程中逐渐明辨是非而形成的结晶、研究者自觉和主动思考鲁迅及其《野草》的理性收获。在第一章至第六章中,他分别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诗学等角度多维研究《野草》。在结论中,他总结了多维视野中的《野草》研究规律及启示,点明《野草》的意蕴是深广丰富的、《野草》研究明显受社会意识形态影响、自然而然地融入激变的时代是《野草》研究的主动选择、众多研究者研究《野草》的意义与鲁迅的哲学有关。这些研究都进一步丰富了鲁迅学内容。
研究路上困难重重 热情不减探索求知
崔绍怀博士自本科开始泛读鲁迅的作品,对《野草》的兴趣则是从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渐渐形成的。本科毕业后,他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从事初高中语文教学,繁忙的教学压力没有减少他对《野草》研究的决心与勇气,反而使他更加努力、专注投身于学术研究的工作之中。随后,他一边工作,一边进修硕士、博士研究生,再次确立《野草》为论文的研究主题。
孜孜不倦研读《野草》成为他学习、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日常教学任务量大,他时常靠“挤”时间来阅读《野草》,挑灯夜战是常有的事,节假日更是绝好的研学时间。他回忆道:“读博那段时光,我在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租下两年的研究间。虽然研究间只有两平米左右,但我一有空便会来到研究间,看书、写文章。大年廿九、三十晚那两晚,我也得去自己的研究间看上几个小时的书。”
经过多年的努力,崔博士研读了有关鲁迅的作品及相关研究书籍多达2000多本!如此浩大的阅读工作,靠什么来支撑呢?是他一颗永远不断求知的赤诚之心,是不受外界干扰、专心治学的纯洁情怀。寒暑交替,花谢花开,而他,却从未改变。
在广泛的阅读与对《野草》作品的强烈的喜爱影响下,他的博士论文倒是让他多了几分乐趣。他说,那时每当提笔,就感觉文思泉涌,各种思想、看法与灵感就如“喷井”般涌上。他笑着说:“我很享受研究《野草》的过程。我还有多思路未能进一步探究,也算是我的一大憾事。与鲁迅对话,深入探究《野草》的多层内涵,不断追求学术新高度,成为我一生的学术追求。”
将《野草》引入课堂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感受《野草》的魅力
谈到当代大学生研习《野草》时,崔博士说:“由于大学生距离作者生活的年代较久远,加之大学生的国学知识积累不足,在校生较难真正理解鲁迅所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他建议,同学们应该首先通读《野草》,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将自己喜欢的篇目反复读、不断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充分的阅读之后,对某一篇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再根据自身兴趣阅读相关的其他篇目,不断寻求自己感兴趣的点,在阅读中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观点。
为了使同学们更加看明白《野草》的思想,他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的方式,让同学们在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然后,老师再给予一定方向性引导。他说:“不论是《野草》还是其他文学作品,‘质疑-思考-否定-深思-完善’是大学生进一步感知作品魅力,形成自身文学研究方法的必要过程。”
整个采访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崔博士对于研究《野草》的兴趣与热情,就像“野草”般扎根地底,平常却踏实,风雨不动,永恒持久。我们相信,在与《野草》的对话中,崔博士将不断获得新的心得、新的收获。
撰稿:许飞
审稿:崔绍怀 陈雄辉 审核:金伟 签发:赵日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