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为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帮助教师更好开展课程设计,推动教师教学创新。近日,教师发展中心、教务处在文城会议厅联合组织开展《课程开发的关键:结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讲座,特邀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员姜大源教授作线上主题分享。校级教学督导委员、一流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各产业学院专任教师与其他感兴趣的教师共130余人参加,讲座由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肖向明主持。
讲座现场
姜大源教授线上作主题分享
讲座中,姜大源首先提出,应用型、职业教育的三大特征是“跨界、整合、重构”,跨界是前提,整合是过程,重构是方法与结果。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合格的课程才能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毕业生。而学校和教师的“基本功”就是课程开发,是学校和教师的立身之本。他通过“有序与无序”“解构与重构”等关键词,围绕“学科体系”和“行动体系”,将课程在“学科结构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转化。
姜大源从应用性诉求、人本性意蕴、操作性指南三部分进行讲解,认为应用型的诉求强调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对象、知识的结构,从构成到生成必须有一个过程就是结构和重构;人本性意蕴要求我们要关注人的发展,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在关注学生先有知识先有经验的基础上,从特殊的个性化工作过程逐渐到一般的普适化的工作过程,也就是逐渐从经验层面的技能、知识、能力走向策略层面的技能、知识,能力。操作性指南则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应遵循三个原则:一是比较对象必须是三个以上;二是比较必须是同一范畴;三是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而非内容。
讲座现场
讲座过程中,姜大源以大量国内各高职院校具有代表性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实例,详细解说了各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思路和流程。他指出,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创新就是从宏观到微观,对体系结构、单元结构、课程结构进行系统化设计。